導演/編劇:馬歇皮爾修扎 Maciej Pieprzyca  
配樂:萊舍克莫傑爾 Leszek Mozdzer

主  演:大衛奧格羅尼克 David Ogrodnik
國  別:波蘭

類  型:劇情
片  長:122分鐘
臺灣上映:2020124

   這次我第一部認識來自波蘭的電影。雖然許多外語片的中文譯名與原文字面上的意義不一定相符,在第一眼看到宣傳海報及中文片名時,仍不禁好奇究竟怎麼樣的悲傷會是美麗的?如果一個人的世界中,美麗事物都帶有悲傷,那麼是不是太悲傷了呢?而又是怎樣的悲傷、怎樣特別的傳記改編電影,可以獲得波蘭電影節11項大獎提名呢?

   如同以往,我習慣在觀影中抽離自己以便融入劇情,通常首次觀賞的影片前我不太事先觀看預告。於是觀看之中,在男主角所詮釋的第一幕在舞台上沒有方向感的場景,我就如同畫面中的觀眾一樣,覺得這位鋼琴家的行為極度怪異,也才間接意識到其實主角是一位全盲的鋼琴師。

   在許多傳記改編電影或故事中,主人翁的人生經歷中有著正向的勵志效果,且最終有著令人稱羨的成就。相較而言,本片雖也具備鼓勵人心的作用,然而卻也是一個極度悲傷的故事……來自簡單而幸福的農莊家庭,某天幼年的Kosz因視力逐漸減弱而被母親帶至醫院檢查,卻診斷為是遺傳性的弱視。也許出自於經濟不許可,又或者不希望孩子長大受苦,Kosz的父親試圖讓小Kosz「意外」死於失控的馬匹。Kosz的母親事後得知此事,為保護孩子免於生命威脅,便偷偷地將他送到視障中心由修女照護,於是也開啟Kosz對音樂的想像。

   原先以為敘述著鋼琴家成長歷程的電影,對於一般沒有音樂欣賞或學習基礎的觀眾是否難以產生共鳴?不過我認為整部電影沒有冷場的地方,特別是它的配樂及音效,搭配合拍的剪接,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就如同揭曉金馬獎最佳音效獎時,即使沒有看過所有的入圍影片,甚至自己也還沒看過《無聲》,仍然會傾向猜測《無聲》獲得最佳音效獎的呼聲最大。原因在於當演員台詞相對較少時,在1.5-2小時左右的影片中如何透過音效、配樂與畫面剪接的節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本片以插敘的方式呈現Kosz的成長背景、學琴經過、四處表演及追夢的過程,搭配著主角對角色的投入、影像的剪輯,以及配合劇情時而急促、時而歡樂的配樂,使我對於Kosz的心路歷程有更深入的體會,似乎可以了解他內心所承受被家人拋棄的痛楚以及對音樂的熱愛。或許對他而言,音樂代表著他的生命……然而是這樣嗎?

   雖然我覺得Kosz是個眼盲心不盲的鋼琴家,而在電影後半段也可以發現他跟一般正常人一樣,會因為名利、地位而迷失自己。他除了透過音樂找到自己的天賦,也因為音樂而失去自己;在音樂之中他是快樂的、也是痛苦的;在他的音樂中甚至可以感受到他極度痛苦的內心以及瀕臨斷線邊緣的理智。音樂自始至終陪伴著他那些好的與壞的人生過程,包括他所承受極度的精神痛苦……

   直到影片的最後發現,Kosz並沒有因為父親當年不得不慘忍的作為與母親悄悄送走他的決定而選擇忘記他的家人。原來我所無法理解的影片開頭,Kosz於母親葬禮上吹奏口琴的片段,蘊藏著小Kosz的母親教他如何運用聲音來認識色彩的回憶;而歷經人生大起大落的Kosz,其重逢年邁且同樣因遺傳而失明的父親的場景,還有那份窗邊的報紙,似乎也象徵著父親對孩子無法割捨的愛,以及他們無法完全切割的血緣與親情,父子之間對彼此的愧疚感也隨之消除了許多。

   這是一部會讓人感到惆悵的影片,訴說著生而為人的無奈。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是,因為我們擁有情感與靈魂。即使我們無法避免悲傷,但悲傷卻可以成就我們生命的美麗,我想在Kosz從位於高處的房間窗檯一躍而出時,他確實化身為神話裡的Icarus,展翅高飛……而他的靈魂也因此得到救贖……

順帶一提, 男主角將盲人的言行舉止以及躁鬱/憂鬱的心理詮釋得淋漓盡致,要人不入戲都難!雖然故事結局稍偏極端,不確定大家的接受度,但它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電影。

 

只有悲傷才是美麗的 Icarus-The Legend of Mietek Koszle 
中文預告(2020金馬影展TGHFF)

arrow
arrow

    El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